top of page

台灣圓環背景

日治時期

台灣被日本殖民後,圓環於二十世紀初引進台灣,在日本人眼中,台南街景雜亂且擁擠,必須重新進行規劃,因此1911年圓環出現在台南市區改正圖,當初建設圓環的用處可分成以下幾點:

權威性象徵

圓環是日治之前台灣從未出現過的城市地景,而圓形式的景觀設計是帝國主義的殖民產物,是殖民國家彰顯統治勢力的作法。

重要集結地

圓環所形成的路網,易成為城市重要的核心,

在當時具有廣場、公園、政治宣教等多重功能。

交通便利性

日治前的台灣街道分佈混亂(圖一),常有迷路、巡邏不便的問題產生,因此透過圓環及放射狀的道路規劃(圖二、圖三),建構一個寬敞、交通發達的市街。

台南舊地圖.jpg

〈明治三十五年十五年保存追加第四卷附一冊〉

圖片來源|國史台灣文獻館

​圖ㄧ

​日治初期(約明治三十五年)設置圓環改善道路前繪製的臺南舊城區地圖。

圖二​

日治時期政府繪製之道路改正設計圖,

左邊為雛形式,右邊為放線狀式。

棋盤式的街道,加上圓環和放射狀道路,形成對角線的捷徑。​

​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資料來源:研之有物

格子狀.jpg
放射狀.jpg

〈明治三十五年十五年保存追加第四卷附一冊〉

圖片來源|國史台灣文獻館

台南圓環規劃圖.jpg

​〈明治四十四年十五年保存第四卷〉

圖片來源|國史台灣文獻館

圖三

紅線為台南預計改正的道路規劃。

國民政府

隨著國民政府來台,圓環的意義也隨著執政者而改變,光復後的台灣雖然有延續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而循序的建構圓環,但也出現了以下問題點:

時空背景的改變

沿用日治時期20年未更新的都市計畫,造成執行上的失判。例:日治時的台南小西門圓環「歐化公園計畫」,因戰後此地區已被攤販佔領,導致最後形成殘破地景。

落為被槽化的命運

民國60年汽機車大幅成長,造成行駛車輛過多時,會因超過圓環交通量臨界點,而造成交通過載問題,因此在民國70年大多圓環已被槽化。

出現不同圓環種類

為了應付車流量變大之問題,而針對不同地區圓環增設 或改建相對應的交通措施,進而衍生出多種類圓環。

參考文獻

蔣珮宜,2001,《台灣都市圓環變遷研究變遷》,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

https://reurl.cc/yEv9Ga

CJCU_logo.png

製作團隊|黃淳祺、賴盈璇、王臆琄、邱慈怡

指導老師|吳裕勝

​特別感謝|翻轉都市運輸創辦人 林輿先、台南市政府交通局、台南監理站​、府城客運

bottom of page